填写帮扶明白栏
谢德刚是潭头镇扶贫办主任,身处脱贫攻坚一线,他的手机也成了潭头镇的“扶贫热线”,每天接驻村干部、贫困户的咨询电话已经成了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6月还没过完,当月他手机上已有1000多个通话记录。“驻村干部都很辛苦,在扶贫工作上为他们答疑解惑是我的责任”。身处基层,他更能了解基层工作的不易,每次遇到繁杂琐碎的问题,他都尽力帮大家解疑释惑。长期以来,繁重的工作使加班已经常态化,中午、晚上、周末,都能看到他在办公室伏案奋战的身影。
查看大王庙村养驴项目
对扶贫工作,谢德刚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干扶贫就如同治病救人”。医生治病是通过“望闻问切”找病因,治病根,扶贫工作同样如此。在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后,要结合贫困家庭不同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力求贴合家庭实际,尽快显现实效。
石坷村贫困户张根怀居住偏远,出行极为不便,导致增收困难,谢德刚就积极引导他申请易地搬迁,入住搬迁社区后,张根怀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残疾户徐红卫,丧失劳动能力,谢德刚积极为他申办了低保,使他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因学致贫的贫困户石妞妞,谢德刚积极协助办理了贫困户助学补贴,使孩子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验收到户增收项目
组织第一书记参观土蜂养殖项目
贫困户脱贫是如此,贫困村脱贫亦是如此,要针对每个村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基础,长期扎根基层的谢德刚对此理解颇深。多年的乡镇工作经历,使他对辖区内每个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发展产业,要按‘性格’找路子”,这是他对因村施策助力脱贫的深刻见解。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使他对辖区内每个村的发展方向都有全面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拨云岭村山美景美,发展核桃牡丹间作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很合适;大王庙村古村落有旅游发展潜力;大坪村、秋林村林坡资源丰富,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土蜂养殖等特色产业……
面对方兴未艾的网络经济,他说,“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网购,这是一个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副产品的好平台”。为帮助群众增收,他积极利用镇政府建设的电商平台,以“电商+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电商+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把本地的菜籽油、手工粉条、玉米糁、土蜂蜜等特色农副产品和土特产放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而且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如今,随着网络销售业务的快速发展,潭头镇已建成两个电商中心,还重点开发了适合网络销售的柿饼加核桃、养生粥等颇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有力推动了电商业务的发展,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谢德刚和扶贫战线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潭头镇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为脱贫攻坚事业尽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李莎)